附睾肿瘤
编者:肖建国  崔静  刘春华

附睾肿瘤简介

睾丸肿瘤并不常见,附睾肿瘤极为少见,有时需通过活组织检查始能明确,发病率大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 %,绝大部分是恶性。发病原因至今不明,除一般肿瘤的诱发因素,例如损伤、感染、放射线、化学致癌物质、病毒等都有可能导致附睾肿瘤,隐睾症的未降睾丸往往亦易恶变成附睾肿瘤,L0uis认为隐睾发生恶变要比正常睾丸恶变机会至少多上10倍,所以这是睾丸肿瘤病因学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附睾肿瘤大都为单侧性,双侧性少见,Back复习文献资料截止到1979年,共报道双侧睾丸肿瘤396例。睾丸肿瘤的种类很多,1946年Friedman和Moore、1952年Dixon和Moore等都作过分类。目前沿用生殖性与非生殖性两大类的分类方法。

隐睾或异位睾丸未降,所处的环境温度比阴囊内要高2-4℃,可促使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容易恶性变。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隐睾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有先天性缺陷,而容易恶性变。隐睾与精原细胞瘤的关系比较密切,发生于隐睾的肿瘤80%以上是精原细胞瘤。创伤被认为是附睾肿瘤的另一相关因素,但尚难肯定或可能已患肿瘤的患者很可能因创伤而使病情加重,或引起播散。睾丸是产生激素的器官,因而也认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可能与睾丸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附睾肿瘤通常由于附睾炎治疗不彻底所致。病变的附睾发生纤维化变,局部显得发硬,显微镜下可见附睾组织内疤痕形成,附睾小管闭塞,也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慢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并不严重,仅是隐痛不适。局部检查附睾呈硬块感觉,有轻度压痛与不适感,精索也略见增厚,输精管的直径有增粗现象。慢性附睾炎容易与附睾结核混淆,后者主要依靠输精管的串珠状,精囊的肿大,无菌性脓尿和尿中发现结核杆菌,膀胱镜下见到膀胱溃疡或尿路X线造影等检查也有助诊断。附睾肿瘤也须与慢性附睾炎区别,附睾肿瘤表现为睾丸的明显肿大和沉重感。

附睾肿瘤病因

睾丸肿瘤约96%起源于睾丸的生殖上皮细胞,根据不同成熟程度的生殖细胞,可发生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国内一组502例发生于生殖细胞的睾丸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占55.8%、胚胎癌22.7%、畸胎癌9.3%、畸胎瘤3.2%、绒毛膜上皮癌2.4%以及混合瘤3.6%。上述类型中以精原细胞瘤分化最好,绒毛膜上皮癌分化最差,恶性程度最高。

睾丸肿瘤转移较早,多经淋巴和血运扩散,其中精原细胞瘤以淋巴转移为主,其它肿瘤除经淋巴转移外,还经血流扩散至其它器官如肺、肝、脑、骨骼等。转移肿瘤的病理类型可以与原发肿瘤一致,亦可与原发肿瘤不相一致,发生其它类型有生殖细胞肿瘤。

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不清楚但隐睾与之有关有隐睾者发生睾丸肿瘤的机会是正常睾丸的20—40倍即使将睾丸复位也不能完全防止发生恶变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其他引起睾丸肿瘤的因素可能与种族遗传化学致癌物质损伤感染内分泌等有关。

附睾肿瘤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鉴于附睾肿瘤多半同时存在前列腺炎,可配合采用治疗前列腺炎的同样方法,包括热水坐浴、前列腺按摩等,如果因前列腺按摩反而造成附睾炎症状明显者,则应该作输精管结扎术,严重的附睾肿瘤需作附睾切除术。

附睾肿瘤症状

睾丸肿大88%的患者,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可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纡曲。做透光试验检查时,不透光。若为隐睾发生肿瘤多于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鞘膜积液。有的尚属正常或稍大者,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它疾病时被发现,部分病人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

疼痛近90%的患者睾丸感觉消失,无痛感。所以一般认为肿瘤是无痛性阴囊肿块。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还可以见到急剧疼痛性睾丸肿瘤,但往往被认为是炎征,发生疼痛的原因是肿瘤内出血或中心坏死,或因睾丸肿瘤侵犯睾丸外的组织而发生疼痛。

转移症状睾丸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常见于髂内、髂总、腹主动脉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可以很大,腹部可以触及,患者诉说腰、背痛。睾丸绒毛癌患者,可出现乳房肥大,乳头乳晕色素沉着。

原发性附睾肿瘤发病可以有下列特征:

(1)70%以上为良性肿瘤,以腺样瘤为最多,次为平滑肌瘤及良性囊腺瘤。恶性肿瘤不足30%,主要见于肉瘤和癌。

(2)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以20~50岁性功能活跃的青壮年多见。中国国内组平均年龄分布在22.8~47.5岁,年龄最大80岁。

(3)临床主要症状为阴囊内肿块,部分伴有阴囊隐痛或下坠感。良性肿瘤病变发展缓慢,中国国内组最长达30年,多数为2~3年。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往往侵及睾丸精索。

(4)多数为单侧病变,左侧多于右侧。肿瘤多发生于附睾尾部,头部次之。中国国内组左右之比约为1.6∶1。双侧病变19例,且多为平滑肌瘤。恶性肿瘤因往往已浸润整个附睾,故原发部位常难以辨认。

(5)附睾良性肿瘤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实质感,质地坚硬,一般无压痛或压痛不明显。肿瘤直径一般在0.5~3.0cm之间,国内组1例附睾畸胎瘤体积达6.0cm×6.0cm×4.0cm。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界限不清,质硬,往往侵及周围组织。

附睾肿瘤分类

附睾肿瘤殊为少见,除囊肿外,良性附睾肿瘤有纤维瘤、脂肪瘤、肌瘤等。恶性肿瘤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和间皮瘤。其中,横纹肌肉瘤最为常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

间皮瘤又称腺瘤样瘤,是一较特殊的肿瘤。阴囊内的间皮瘤大多来自附睾,但有时难以区别其是否来自精索或睾丸鞘膜。间皮瘤的细胞为圆柱状或立方形,排成实性条索,条索之间有大小不一的空隙。瘤细胞有嗜酸性胞浆,并有大小不一的空泡。其组织来源不很明确,有人认为它来自内皮或上皮,也有人认为来自肾组织。Jackson称之为苗勒管残余组织的腺瘤。间皮瘤常是一良性肿瘤,但身体其它部位的间皮瘤常为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以早期切除肿瘤或附睾为主。一般小的附睾囊肿(小于1cm)不需要特别处理,小的囊肿但症状很严重,也可以考虑做附睾切除,但一定要生育以后,因为附睾切除了,一侧睾丸产生的精子就排不出来了,一侧睾丸就等于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要综合考虑。

恶性肿瘤

较大的附睾囊肿如果症状很严重,可以手术切除囊肿,包括切断精索,同侧睾丸及附睾一并切除,术前或术后酌情辅以放疗或化疗。附睾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包括附睾良性肿瘤(附睾间皮瘤、平滑肌瘤、浆液性囊腺瘤)和附睾恶性肿瘤(附睾黏液瘤、附睾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淋巴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左、右侧均可发生,易被误诊。睾丸肿瘤常无明显症状或由于产生阴囊胀坠,不适患者发现睾丸肿大硬实,而就诊少数病人临床表现为急性睾丸炎,发生睾丸红肿热痛,全身畏寒。因此原发性急性睾丸炎经抗炎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患此病的可能检查触诊时睾丸肿大,但仍保持原形表面光滑质硬而沉重附睾精管无异常,B超检查有助本病诊断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胸部及骨骼转移。睾丸肿瘤须与鞘膜积脊、睾丸损伤后血肿机化、附睾睾丸炎等相鉴别。

附睾肿瘤诊断

附睾肿瘤极易误诊为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精液囊肿等。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采用B超及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术前对本病的诊断。临床上根据附睾良性肿瘤发病缓慢,好发于附睾尾部或头部,肿瘤一般不超过3.0cm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地硬韧,无压痛或压痛不明显等特点可进行诊断。附睾肿瘤临床80%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20%。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性功能活跃时期,多数为单侧性病变。肿瘤经淋巴、血行转移后可出现腰痛、腹痛,胃肠道梗阻,咳嗽、咯血、血尿等症状。睾腺样瘤的针吸组织细胞学检查有以下特征:(1)多为肌上皮细胞;(2)多粘液;(3)几乎无淋巴细胞的炎症;(4)有坏死;(5)有沙样体;(6)细胞质呈同心层状结构;(7)可见Koss窗;(8)可见有丝分裂;(9)可见染色质丝等。细胞核具有:低核/浆比率、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核小且偏心、光滑核膜等特点。附睾良性肿瘤应与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精液囊肿等疾病鉴别。附睾恶性肿瘤具有生长迅速,质地坚硬有压痛,往往侵及睾丸精索,界限不清等特点。应与附睾结核、睾丸肿瘤等鉴别。

诊断依据

1、肿瘤过大时可引起阴囊坠胀疼痛。

2、检查附睾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良性肿瘤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较小,有弹性感。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结节状,界限不清,质地硬韧。

3、附睾肿块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见到肿瘤细胞。

4、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睾丸上端或下端有与睾丸分界明显的回声区,有的边界整齐,中等回声,分布均匀。有的出现低回声区,有的界限不清,不均匀回声。

5、淋巴造影可见腹膜后淋巴结有充盈缺损征象。

附睾肿瘤鉴别

1、附睾结核附睾肿胀结节无疼痛。但结核结节局部不规则,质硬有触痛,输精管增厚变硬成串珠样,阴囊部亦可有窦道形成。

2、慢性附睾炎附睾增大,有硬结伴输精管增粗,常并发慢性前列腺炎。尿常规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较多自细胞或脓细胞。触诊附睾尾部轻度肿大呈正常形态。病理检查见小管上皮肿胀管腔内有渗出物,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

3、精液囊肿附睾处无痛性结节,为位于附睾头部的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波动感明显。B超检查附睾头部有圆形透声区,其大小一般在1—2厘米左右。诊断性穿刺可抽出乳白色的液体,镜检可见精子。

附睾肿瘤预防

睾丸是男性的性器官,左右各一,正常情况下均位于阴囊内。自查非常方便。所以,附睾肿瘤是能够早期发现的。

男性青壮年应经常自查睾丸,有隐睾病史、后降入阴囊者更须警惕。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出生时应检查男性婴儿双侧阴囊内是否有睾丸。隐睾患儿若小于2岁可行激素治疗。部分患儿睾丸可降入阴囊。如无效,则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做得越早,发生附睾肿瘤的可能性就越小。

近亲中有附睾肿瘤患者,睾丸有外伤史或化学物质接触史的男性,除应定期进行睾丸自查外,每年应请泌尿科或肿瘤科医生检查一次:女性怀孕前或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服用雌激素,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减少男性后代患睾丸肿瘤的机会;婴幼儿患流行性腮腺炎及猩红热等疾病时,应及时治疗以免并发睾丸炎、睾丸萎缩,增加患附睾肿瘤的危险性。

对附睾良性肿瘤可作单纯肿瘤切除或患侧附睾切除术。如怀疑为恶性肿瘤,术中可作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一旦确诊为恶性肿瘤,则应行精索高位切断的睾丸附睾切除术。如附睾恶性肿瘤预后不佳。其转移途径同睾丸肿瘤,可向腹膜后淋巴结、肺、肝、骨等转移。因附睾与睾丸的淋巴回流是相同的,故有人主张应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为了防止远处播散,有主张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对提高存活率或可有益。尤其对儿童附睾横纹肌肉瘤,通过手术,放疗及多程化疗,疗效有一定提高。

附睾肿瘤自我诊断

1.多见于青壮年。常与泌尿系结核同时存在或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灶。

2.多数为慢性病程。常在附睾尾部有较大的结节,质硬,表面不平,压痛不明显。

3.重者可累及全附睾,并可侵及睾丸。以至形成寒性脓肿,穿破后遗有长期不愈的窦道。

4.输精管可有多数结节,呈串珠状。前列腺和精囊可触及结节。

5.少数有急性发作史。附睾、睾丸肿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难与非特异性的附睾、睾丸炎鉴别。

关注话题

附睾肿瘤瘤变会有哪些表现形式?

附睾肿瘤瘤变常见的形式有:1)腺瘤样瘤。本瘤多发生于附睾,也可发生于睾丸白膜和精索。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实性肿物。大体:为附睾的圆形或卵圆形肿物,境界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2)乳头状囊腺瘤:患者可有家族史。一般生长于附睾头。大体为境界清楚的结节,部分有包膜。切面多囊状含透明黏液,或呈实性。镜下为透明细胞或空泡细胞被覆于腺样或多囊样结构伴乳头状增生。(3)平滑肌瘤:肿瘤表面光滑,界清,质地较硬,镜下是成熟的平滑肌束交错排列,恶性者出现异型。(4)色素性神经外胚叶肿瘤:很少发生于附睾,大体为含有色素的境界清楚的肿瘤。 (5)促纤维性小圆细胞肿瘤:可发生在附睾或睾丸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多个结节。

阿克苏华康医院专家温馨提示:有时症状就是相对一段时间过后,病情明显加重,经诊断后却发现早已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也增大了治疗难度,所以说一旦有了疾病征兆应该尽早进行治疗。

附睾肿瘤该怎么食疗呢?

附睾肿瘤的饮食原则:A.首选下列抗肿瘤食品:荞麦、核桃、鲫鱼、猪脬、山楂、丝瓜、乌梅、甲鱼。B.有内分泌功能失调症状者,应该用调整内分泌功能的食品:如海马、对虾、泥鳅、核桃、淡菜等。C.结合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者,选用对症食品。可用芋艿、栗子、海蜇、梅子、荔枝、海马、丝瓜、对虾、鲍鱼等。D.抗感染可用油菜、苦瓜、豆腐渣、泥鳅、香椿、蟹等。

阿克苏华康医院专家提醒患者:如果出现附睾肿瘤,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只有接受正规的治疗才能彻底告别疾病。

附睾肿瘤有哪些体征?

附睾肿瘤体征:附睾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良性病变生长缓慢,肿瘤直径多在2cm以下。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质硬,实体,有弹性,无粘连和压痛。也可质地柔软有囊性感,部分病人可伴有鞘膜积液。恶性肿瘤可发生在附睾的任何部位,与睾丸分界不清,生长迅速,表面结节状,不光滑,质硬韧,精索多被累及,与附睾界限也不清,有半数合并鞘膜积液。积液量少,张力不高,多为血性胶冻样液体,透光试验阴性。病侧阴囊可增大、下垂,皮肤可有轻度肿胀,表浅静脉扩张,附睾肿块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达儿头大小,累及整个附睾、睾丸或精索。

阿克苏华康医院专家提醒患者:只有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才能彻底治愈疾病。

开放分类:
精囊肿瘤睾丸肿瘤附睾肿瘤前列腺肿瘤阴茎癌 更多
109
华康科普词典为您提供详尽医学信息,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建议您咨询在线权威专家,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解答。

医院简介

打造专业男科诊疗医院
打造专业男科诊疗医院

阿克苏华康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详细]

华康名医

邓亮

邓亮男科主任医师
擅长:前列腺炎

从事泌尿外科诊疗工作至今20余年。拥有极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多次在国内男科高峰学术会议发表医学报告,...[详细]

肖建国

肖建国男科主治医师
擅长:前列腺疾病

华康医院首席男科专家,一直以来从事男性疾病临床工作的研究,在男性常见疾病以及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详细]